2)第三百零九章 肯定的答复_北宋大相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从别处借了来给他,只见唰唰唰,四句诗便出来了。而且是有模有样,有理有据。王安石说:“这哪儿能啊,这我也可以。”于是央求外婆带他去一探究竟。外婆年纪大了,经不起来回六十里路的折腾,他舅舅们就说:“得,明天带你去看。”

  见了面之后,一问年龄,这小孩只比自己小一岁,年方十二。

  王安石说:“听说你诗词水平很高,写几句出来让我亮亮眼。”

  小仲永说:“我只会写诗,不会作词。”

  王安石疑惑了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

  小仲永半天回道:“实不相瞒,我还没学诗词格律呢。”王安石懵了,说道:“那你就随便写出几句来瞧瞧吧。”

  这仲永小手一挥,写出一首古诗,水平着实一般。王安石想,为什么曾经的天才儿童会变成这个样子呢?一打听才知道,原来,自从方仲永出名后,他父亲就整天带着儿子走穴捞钱,丝毫不顾及他的学业。以至于他现在水平还停留在五岁的时候。

  王安石想:看来,决定一个能力高低的只有学习。而天才更需要学习。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,就是世所周知的《伤仲永》。可以说,因为亲眼目睹了天才的泯灭,所以王安石的一生都在勤学苦读当中,这种精神连苏轼也十分钦佩。

  庆历元年,王安石从家里北上考试,十月,终于到达了繁华的东京。他不喜欢到处转,没事了就待在房间复习。可能就在喝茶吃饭的空闲,王安石认识了同住客栈的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——曾巩。

  曾巩比安石大两岁,两人攀谈了片刻才知道,原来他们之间还有着亲戚关系。这位曾先生竟是安石的远方表叔。缘分向来就是如此奇妙。王安石初次出门,就遇上了亲戚。

  说到曾巩,运气比起来他表侄来就差太远了,一直考到三十九岁才考中。也就是说,王安石此番入京,明年考中进士;而表叔曾巩,得等到十几年后,和苏轼做同学才能考中。这不是欺负人吗!但没奈何,科举制已经将大多数人的青春年华无情地蹉跎掉了。

  要做官就得考试。尽管王安石也对科举十分讨厌,但是为了以后能够给国家做贡献,他必须经历这一步。

  表叔读了侄儿的文章,立马将其推荐给了欧阳修。欧阳修见是江西老乡,二话不说就给予好评。接着,又写了一首诗来称赞:

  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

  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

  朱门歌舞争新态,绿绮尘埃拂旧弦。

  常恨闻名不相识,相逢罇酒曷留连?

  ——《赠王介甫》

  得,你的水平已经是李白、韩愈了,以后便是我们江西老乡的骄傲。现在我也没啥表示的,就是想请你来喝一杯。

  王安石回复:“吃饭是必须吃的,但是您说我像李白、韩愈,就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sfuc.org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